2018年10月,南京的李先生在外面吃饭时,手机连续收到三条来自银行的短信,短信显示他的银行卡有三笔消费,加起来有两千余元,而当时李先生的银行卡正在自己身上,这三笔消费也并非自己所为。
“会不会是银行弄错了?”
李先生本想第二天到银行问问情况,没想到当晚又收到了苹果公司的邮件,邮件显示他的账号充值了一款游戏,数额刚好与短信提示的金额相符。此时,李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账户被盗了,于是向警方报案。
除了李先生,警方还接到了多起类似的警情。经过缜密侦查,这起利用苹果ID实施盗窃的案件最终告破,多名犯罪嫌疑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盗取苹果手机账户内的资金,形成了一条庞大的黑色犯罪产业链……
案情回顾
27岁的王德先后在网上获取包含QQ账号和密码等公民个人信息条5万余条,并以1200元的价格购买了扫号软件。通过扫号软件的程序,将数据库里面的账号和密码进行比对,找出QQ账号对应的正确的密码,再将账号和密码以4元一条的价格出售。
李辉就是王德的买家之一,他将数据买到手之后,再用QQ账户去破解苹果手机ID的密码,即“破保”。破保之后的账号,李辉一般以300—700元/条不等的价格出售,或者从账户中直接盗取钱款,通过这种方式,李辉先后获利40多万元。
李辉利用“破保”后苹果手机的“免密支付”功能给账户充值,再用账户内的资金给苹果商店的游戏充值,最后将充值款出售变现。
曹廷是一个淘宝卖家,主要在网上帮人刷单、玩游戏、卖装备,有时也会帮人做一些苹果游戏充值。李辉在曹廷的微信里,备注是“代充450”,因为曹廷经常帮李辉充值网络游戏,一单收取450元,他则从中赚取差价。曹廷虽然知道,李辉充值游戏的钱肯定不是自己的,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参与就没有关系,自己只是挣了点差价而已。他先后帮李辉销售金额10万余元,自己获利1万余元。
从破保、充值到变现,都有一套程序,李辉花了2个多小时就学会了,学费是2万元。李辉的“老师”曹冬,也从事盗取苹果ID的行当,并出售这门“技术”,拉着同学、朋友形成一个产业链,多名犯罪嫌疑人互相传授犯罪方法,交流作案经验,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、互相依存,层层按比例分享犯罪所得,形成了规模化的犯罪团伙。
目前,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以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、盗窃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王德、李辉,以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、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、盗窃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曹冬,以涉嫌盗窃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曹廷。
“对于此类案件,我们已经批准逮捕了14名犯罪嫌疑人”。秦淮区检察院检察官刘勋介绍:“这些犯罪嫌疑人均为大专或以下文化水平,部分犯罪嫌疑人甚至在作案前从未接触过电脑,根本不懂任何计算机程序运行原理,大多数因好奇或偶然被拉入相关交流群,单纯通过耗费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方式破解、更改账户密码保护问题,犯罪成本低。苹果手机的支付方式在开通时,默认同意免密支付功能,支付限额不等,这也是造成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,使资金无形中少了一道安全防护屏障,部分被害人在案发后才知道自己的苹果账户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。”
虽然目前该案查实的被害人均是账户内钱款遭受损失,但一旦犯罪分子将犯罪对象指向其他隐私信息,将使被害人成为毫无隐私的“透明人”,增加了“信息裸奔”的风险。
检察官提醒
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,任何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微小漏洞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,在享受网络社会便捷化的同时,科技这把“双刃剑”也会对带来安全风险,大家在使用电子产品的同时也要注意:
要避免使用同一密码在不同平台登录;密码也应设置更高安全等级的密码,尽量避免密码的简单化;在账户中开启短信验证、密保问题或指纹等多重验证方式;关闭免密支付功能或尽量降低免密支付额度;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都有警惕之心;如果遭受财产损失,及时报警,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。
(文中人物为化名)